الأربعاء، 11 مايو 2016

阿拉伯文学与西方(现代) الأدب العربي والغرب مقالة صينية


文学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文学都是沿着传承-借鉴-创新这条轨迹向前发展的。近现代阿拉伯文化、文学的复兴也不例外
随着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西方的文学形式和各种流派被引进了阿拉伯。后殖民主义时期的阿拉伯文学,无论在艺术形式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呈现出多元多彩、五光十色、百花齐放的局面。埃及著名文学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迈哈福兹 نجيب محفوظ1911-2006的创作道路,较集中地地体现了阿拉伯现代小说发展的历程。当代的阿拉伯作家一方面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也在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挖掘、探索,以开辟自己的道路

阿拉伯文学与西方(现代)

1258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灭亡于蒙古旭烈兀之手后,由于异族的统治及其它原因,近古时期的阿拉伯文学一直处于衰滞状态
1798年,法国拿破仑入侵埃及为阿拉伯近现代历史揭开了序幕
西方的侵入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客观上引起了近现代已占上风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与已处于下风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再次撞击。面对西方的挑战,阿拉伯一些有胆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复兴。走在这场复兴运动前列的是埃及和黎巴嫩
法军侵埃(1798-1801)的同时,拿破仑还带去了一批学者。他们在埃及成立学会,对埃及各方面进行研究;并在埃及建立实验室、图书馆、印刷厂等,使埃及人民首次接触到西方文明,注意到西方科学的进步。1805年,阿尔巴尼亚籍军官穆罕默德·阿里 محمد علي利用人民的力量夺取政权,成为埃及的总督(1805-1849)后,力图把埃及变成一个独立的强国。他竭力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一方面向西方派了大量留学生,另一方面也创办了一些军事、技术学校,聘请了不少西方学者在埃及执教讲学,从而为埃及接触与传播西方文化打通了渠道。伊斯梅尔 إسماعيل باشا 1863-1879在位)上台后,进一步向西方开放;同时许多在黎巴嫩、叙利亚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纷纷逃至埃及定居,从而使埃及在近现代的复兴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
黎巴嫩接触西方文化可以追溯得更早一些。先后曾一度使黎巴嫩取得半独立于奥斯曼政府地位的法赫鲁丁二世 فخر الدين الثاني1572-1635和巴希尔二世 بشير الثاني1768-1850两位埃米尔曾提倡、鼓励与西方接触,更多地接受西方教育、西方文明的影响,企图以此促进这一地区的现代化。而西方则利用这一地区很多居民是基督教徒这一特点,通过教会,积极进行文化渗透。早自16世纪末,西方人就在罗马、巴黎等欧洲大城市建有专为东方人,特别是为黎巴嫩人培养教士的学校
阿拉伯许多有识之士曾指出,当时正处于长期停滞、落后的阿拉伯世界,"它本身不具有赖以复兴的条件,必须借助外来的火光照亮思想,并把它提高到世界思想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像在欧洲的黑暗时期东方曾把它照亮一样,东方在自己的衰沉时期也要借助欧洲,以建造自己的复兴基础。东西方交流所产生的火光将在阿拉伯世界大放光明,将照亮通向思想、文化、文学广泛进步的智慧之路......东西方交流是复兴的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前提。它在黎巴嫩和埃及表现得比其他阿拉伯国家更为突出,更有影响,更普遍有效。"[i]
文学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文学都是沿着传承-借鉴-创新这条轨迹向前发展的。近现代阿拉伯文化、文学的复兴也不例外。运动的先声是始于19世纪初的翻译运动。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莎士比亚、 莫里哀、拉辛的一些剧本,大仲马的《三剑客》、雨果的《悲惨世界》等小说都陆续被译成阿拉伯文。其间,埃及作家穆斯塔法.曼法鲁蒂 مصطفى المنفلوطي 1876-1924等人还另辟蹊径:虽不懂外文,却请别人初译,自己再用优美、典雅的阿拉伯文改写了许多西方名著,颇似我国的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1852-1924)。
随着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西方的文学形式和各种流派被引进了阿拉伯
谈起西方文学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还应看到这样一些事实: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已基本完成了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瓜分。他们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使阿拉伯各国或地区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埃及、苏丹、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也门和海湾地区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属于法国势力范围的殖民地是马格里布(西北非)地区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西亚的黎巴嫩、叙利亚是其委任统治地;利比亚则是意大利侵占的殖民地。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乃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取得独立。既然当时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文学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其主要表现为对新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流派的引进。不过在殖民主义时期,主要是接受了西方传统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时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主要是受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
阿拉伯是一个诗歌的民族。诗歌被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史册与文献,在古代阿拉伯文学中一直处于中心位置。阿拉伯现代诗歌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始于19世纪末的复兴派,亦称传统派、新古典主义派。这一流派的主要特点是:在表现形式上严格地遵循古典诗歌的格律,讲究词语典雅--语言美,音韵和谐--音乐美。而在内容上,则极力反映时代脉搏、政治风云、社会情态和民间疾苦。其先驱是埃及的巴鲁迪 محمود سامي البارودي1838-1904)、黎巴嫩的纳绥夫·雅齐吉 ناصيف اليازجي 1800-1871等;代表诗人有埃及的"诗王"绍基 أحمد شوقي 1868-1932)、"尼罗河诗人"、哈菲兹·易卜拉欣 حافظ إبراهيم 1871-1932),伊拉克的鲁萨菲 معروف الرصافي 1875-1945)、宰哈维 جميل صدقي الزهاوي 1863-1936)、贾瓦希里 محمد مهدي الجواهري1900-1998),黎巴嫩 的穆特朗 خليل المطران 1872-1949),叙利亚的白戴维·杰拜勒 بدوي الجبل 1900-1981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风云、社会情态、思想意识的变化,随着阿拉伯诗人大量接触西方特别是英法浪漫派诗人的作品并深受其影响,一些诗人认为新古典派诗人所遵循的诗歌传统模式,无论思想内容还是所用语言、表现形式,对创作都是一种束缚。他们强调创作自由,强调诗歌创作的主观性。他们由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把精神生活看作是同鄙俗的物质实践活动相对抗的唯一崇高价值,因而主张在反映客观现实方面应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描述对外界和大自然景物的内心反应和感受;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他们也尝试打破传统格律,加以创新,颇似闻一多提倡的新格律诗。于是,在阿拉伯诗坛出现了浪漫主义-创新派。早在20世纪初叶,在黎巴嫩籍旅居埃及被称之为"两国诗人"的穆特朗作品中,浪漫主义倾向已初露端倪;此后在20世纪2030年代先后在埃及出现的"笛旺诗社""阿波罗诗社",以及在北美("笔会")、南美("安达卢西亚社")产生的"旅美派",更使浪漫主义在阿拉伯现代诗坛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代表诗人有埃及的阿卡德 عباس محمود العقاد 1889-1964)、易卜拉欣·纳吉 إبراهيم ناجي 1898-1953)、阿里·迈哈穆德·塔哈 علي محمود طه 1902-1949),突尼斯的沙比 أبو القاسم الشابي 1909-1934),叙利亚的欧麦尔·艾布·雷沙 عمر أبو الريشة 1910-1990),黎巴嫩本土的伊勒亚斯·艾布·舍伯凯 إلياس أبو شبكة 1903-1947),旅美的纪伯伦 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 1883-1931)、艾布·马迪 إيليا أبو ماضي1889-1957)、赖希德·赛里姆·胡利 رشيد سليم الخوري 1887-1954),苏丹的提加尼·尤素福·白希尔 التيجاني يوسف بشير 1912 - 193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形势起了很大变化,阿拉伯世界、亚、非、拉美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阿拉伯人民经历了种种重大的变革和考验。这一切使诗人无法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去咬文嚼字、雕词凿句,或吟风弄月,自我陶醉。年轻一代诗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而对民族、历史、社会负有一种使命感,去投入战斗,干预生活。同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又受西方现当代诗潮的影响,希望进一步打破旧体诗格律传统的束缚,以便更充分、更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表现新的意境。于是,在浪漫-创新派和古典"彩诗"的基础上,在20世纪40年代末,首先在伊拉克,新诗--"自由体诗"便应运而生。这种诗歌,不再以联句为单位,讲究格式规整;而是每行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讲究音步,韵律宽松,富于变化,节奏明快。内容以反映现实为主,自由,奔放,富有战斗性,内涵丰富而深邃,具有强烈的个性。但随着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和国内政治、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新诗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发展,有所变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阿拉伯一些国家当局对思想意识的控制和1967年对以战争失败,使一些有左倾思想的诗人更趋向于用象征、隐晦、朦胧乃至荒诞的手法,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曲折地反映现实。新诗--"自由体诗"代表诗人有伊拉克的娜齐克·梅拉伊卡 نازك الملائكة 1923-2007)、沙基尔·赛亚卜 بدر شاكر السياب 1926-1964)、白雅帖 عبد الوهاب البياتي1926-1999),埃及的阿卜杜·萨布尔 صلاح عبد الصبور 1931-1981)、艾哈迈德·希贾齐 أحمد عبد المعطي حجازي1935-),叙利亚的尼扎尔·格巴尼  نزار قباني1923-1998),黎巴嫩的艾杜尼斯 أدونيس 1930-)、尤素福·哈勒 يوسف الخال 1916-1987),也门的阿卜杜·阿齐兹·麦卡里赫 عبد العزيز المقالح1939-
阿拉伯古代文学史上,叙事文学虽然也是其辉煌的篇章。但现代形式的新小说却是20世纪初从西方文学引进的。最初是前面所说的翻译小说,然后是历史小说,其中成绩最突出的是旅居埃及的黎巴嫩籍作家杰尔吉·宰丹 جرجي زيداني1861-1914),他受英国作家司各特的影响,善写历史小说。他自30岁至死,几乎一年写一部,共写有22部历史小说,内容多讲述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种种遭遇,既有史实,又有故事,通俗有趣,风靡一时。但若从文学角度看,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情节安排,都显得有些浅薄。叙利亚的迈阿鲁夫·爱纳乌特  معروف الأرناؤوط1892-1948企图用小说的形式写成一部伊斯兰史诗式的巨著,通过已写或拟写的七、八十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为阿拉伯人民的祖先歌功颂德,唤醒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精神,进行斗争。但他的历史小说多为事件的堆砌,没有一条情节主线贯穿于其中,显得庞杂
还有些作家试图利用阿拉伯民族传统模式创作小说(颇似我国近代的章回体小说)。其中具有相当影响的是埃及的穆罕默德·穆维利希 محمد المويلحي 1868-1930和他的代表著《伊萨·本·希沙姆叙事录》(1906)。这部作品在内容上是反映了本民族传统的和西方当代的两种文明、两种道德价值观念在相互撞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差异和矛盾;在艺术形式上则是将西方小说形式同阿拉伯古典的"玛卡梅"形式嫁接起来,是一次大胆而不太成功的尝试
西方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被先后引进阿拉伯现代文学。黎巴嫩旅美派主帅纪伯伦的《折断的翅膀》(1911)、埃及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 محمد حسين هيكل 1888-1956的《宰娜布》(1912),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模式的中长篇小说。前者旅居美国,后者是留学法国的博士,两部作品都是在国外创作出来的,作品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是自然的,也是明显的。不过比起诗歌,小说在现代阿拉伯早期的文坛还是处于边缘的另类。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在最初发表《宰娜布》时不敢署真名,或羞于用真名,而以《埃及一农夫》的笔名发表,便是证明
现代阿拉伯文学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方面,阿拉伯国家作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受西方英、法等宗主国文学各种流派的影响,有些作家直接用英文、法文等外文创作,甚至获奖;另一方面,1917年前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推动了阿拉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阿拉伯各国共产党相继成立,许多左翼作家信奉马克思主义或加入了共产党,在创作中深受苏俄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如在1951年成立的"叙利亚作家协会",针对"为艺术而艺术",就明确提出"艺术为人民,为人生,为社会服务"的口号
如果说现代阿拉伯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借鉴西方文学,深受其影响的话,那么在内容方面,独立前,是以反殖民侵略、反封建礼教,争取民族解放、独立,要求民主、科学为主旋律。独立后,上述题材仍是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关注的主题,此外,20余个阿拉伯国家,政体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甚至所奉的宗教教派信仰也不尽相同,在斗争、建设的道路上有不同的经历,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后殖民主义时期的阿拉伯文学,无论在艺术形式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呈现出多元多彩、五光十色、百花齐放的局面
埃及著名文学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迈哈福兹 نجيب محفوظ1911-2006的创作道路,较集中地地体现了阿拉伯现代小说发展的历程。在20世纪在30年代至40年代初,他写了大量短篇小说,揭露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腐朽、丑恶现象的。其中很多是作家日后创作的中长篇小说或其中某些情节的雏形。曾任埃及文化部长的著名文艺批评家艾哈迈德·海卡尔 أحمد هيكل曾对这些小说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事实上,由于这些抨击帕夏、贝克和王公大臣的小说,纳吉布·迈哈福兹被认为是对当时旧时代的腐败表示愤怒谴责的革命文学先驱之一;同时,由于他在小说中体现了阶级社会的弊端,表明了对穷人和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封建主和资本家的抨击,他被认为是在埃及文学中最早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铺路的人之一。"他的中长篇小说发轫之作是三部以法老时代的埃及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命运的戏弄》(1939)、《拉杜嬖姒》(1943)、《忒拜之战》(1944)。这一阶段被认为是纳吉布·迈哈福兹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阶段。作家实际上是用春秋笔法借古讽今地对当时英国殖民主义和土耳其王室这些外来的侵略者及其统治进行抨击,并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独立、民主、幸福的理想。此后,作家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阶段:现实主义社会小说的阶段。他先后发表了《新开罗》(1945)、《汗·哈里里市场》(1947)、《梅达格胡同》(1947)、《始与终》(1949)和著名的《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三部曲(19561957)等。这些小说主要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罗中产阶级即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作家往往通过一个街区、一个家庭和一个人的悲惨遭遇,表现当时整整一代人的悲剧;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及其制造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1959年发表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标志着作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家本人将这一阶段称之为"新现实主义"阶段,以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说明两者的区别是"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基础是生活:要描述生活,说明生活的进程,从中找出其方向和可能包含的使命:故事从头到尾都要倚赖生活、活生生的人及其详尽的活动场景。至于新现实主义,其写作的动机则是某些思想和感受,面向现实,使其成为表达这些思想和感受的手段。我完全是用一种现实的外表形式表达内容的。"在这一阶段中,作家借鉴了许多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联想、意识流、时空交错、怪诞的卡夫卡式的故事、复调多声部的叙事形式等。《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是一部现代寓言小说,也是纳吉布·迈哈福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以象征主义的手法,以一个街区的故事,寓意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反映了以摩西、耶稣、穆罕默德为代表的先知时代直至此后的科学时代,人类为追求幸福、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断的努力;表现出在此过程中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知识与愚昧的斗争。作者借书中人之口,指出象征创世主的老祖宗杰巴拉维早就与世隔绝,不管他的子孙--人间事了;又写出象征科学的阿拉法特闯进了杰巴拉维--创世主隐居的所在,造成了这位老祖宗的死亡。这一切无疑激怒了宗教界的头面人物,于是《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在埃及成为禁书,1969年才得以在黎巴嫩贝鲁特出版。这一阶段其它主要作品还有《盗贼与狗》(1961)、《鹌鹑与秋天》(1963)、《道路》(1964)、《乞丐》(1965)、《尼罗河上的絮语》(1966)、《镜子》(1971)、《雨中的爱情》(1973)、《卡尔纳克咖啡馆》(1974)、《我们街区的故事》、《深夜》、《尊敬的先生》(1975)、《平民史诗》(1977)、《爱的时代》(1980)、《千夜之夜》(1982)、《王座前》、《伊本·法图玛游记》(1983)《生活在真理之中》(1985)、《日夜谈》(1986)等等。纳吉布·迈哈福兹具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是一个负有历史使命感的作家,是一位思想家,社会批评家。他追求公正、合理、幸福美好的社会,尽情地揭露、批判、鞭挞人世间一切暴虐、不义、邪恶、黑暗的势力。但由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他往往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种种见解。作家在其著名的三部曲中,曾借年轻的女革命者苏珊之口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写文章,清楚、明白、直截了当,因此是危险的,至于小说则有数不清的花招,这是一门富有策略的艺术。"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了解这位作家每部作品深层中的政治内涵和哲理寓意的钥匙。在艺术手法方面,由于作家博揽群书、学贯东西,并随时代前进,具有变革创新意识,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他既继承发扬了埃及、阿拉伯民族古典文学传统的各种表现手法,也借鉴了西方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包括诸如表现主义、结构主义、意识流、荒诞派,乃至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在内的各种表现手法。正如作家自己所说:"通过这些作品,我可以说,自己是烩诸家技巧于一鼎的。我不出于一个作家的门下,也不只用一种技巧。"借鉴、继承、创新,贯穿于纳吉布·迈哈福兹的整个文学创作历程中。作家晚年为创作民族化的小说所作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正是这样,纳吉布·迈哈福兹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本民族传统文学融会在一起,共同孕育的产物。因此,它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最能体现现当代文学的风采
当代的阿拉伯作家一方面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也在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挖掘、探索,以开辟自己的道路。这就是阿拉伯文学的现状


ليست هناك تعليقات:

إرسال تعلي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