السبت، 11 يونيو 2016

米哈依尔·努埃曼( ميخائيل نعيمة 1889—1988)

黎巴嫩旅美派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阿拉伯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小说先驱之一。1889年生于黎巴嫩巴斯坎塔镇的山区小镇一农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1902年就读于巴勒斯坦拿撒勒一所俄国传教士办的小学。1906年以优异的成绩被选送到乌克兰的波尔塔瓦学院继续学习,期间深受俄国文学的熏陶。1911年毕业回到家乡,翌年赴美国盛顿大学攻读神学、法律和文学。1916年毕业,获得法学、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因邀前往纽约任《艺术》(الفنون)杂志编辑。1918年应征入伍赴法,复员后回到纽约,专事文学创作,兼任《艺术》和《旅行者》(السائح)杂志编辑。1920年他同纪伯伦(جبران)等一批志同道合者发起成立文学团体笔会الرابطة),担任秘书长(顾问),并参加了《文艺》和《游子》两种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19324月回国定居,潜心著书立说。1988年病逝。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能用俄、英、阿文写作,是一位多才多艺多产的作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其作品涉及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剧本、传记、文学评论和译著等。他提倡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革新阿拉伯传统文学,摆脱呆板僵化、因袭前人的条框,以赋予文学新的生命和活力。其作品以小说为主,大都反映现实生活,深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作品的影响,运用细腻的写实手法,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幻觉和现实、虚构和真实的悲剧性冲突作了哲理性的揭示。因此在阿拉伯文坛享有盛名。
努埃曼是位创新派诗人。他的诗作抒情优美,风格清新,充满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著有诗集
《眼睑细语》(همس الجفون)(1945)。
其诗打破了传统诗歌格律的束缚,诗句多简短、明快,韵律富于变化,像人们在相互耳语,让人们心灵感到温馨、慰藉,因此也被称为 “细语诗歌。他被认为是阿拉伯现代文化复兴运动的小说先驱之一,著有小说作品多部,主要出版有短篇小说集《
往事已矣》(كان ما كان)(1937)、
《豪绅》(أكابر)(1956)、
《粗腿肚》(أبو بطة)(1958);
短篇小说《又一年》(سنتها الجديدة)(1914)和《不育者》(عاقر)(1916)和中篇小说
《相会》(لقاء)(1946)、
《花脸回忆录》(مذكرات الأرقش)(1949)、
《米尔达德》(مرداد)(1952)、
《最后一天》(اليوم الأخير)(1965)、
《啊,人!》(يا الناس)(1969)等。
努埃曼在小说创作方面基本上遵循现实主义的手法,小说内容多源自于社会现实生活,反封建礼教、反愚昧落后也是他早期小说的重要主题。作为旅美派作家,由于长期远离家乡,侨居异国,他的作品中不免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离乡伤感和惆怅。其代表作品为短篇小说《又一年》和《不育者》,这两部短篇小说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新型的短篇小说。
努埃曼不仅在诗歌和小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散文、剧本、文学评论等方面也均有建树。他的散文主题鲜明,文笔犀利,感情真挚,寓意深刻,集文采和哲理于一身,著有哲理性散文
《路》(دروب)(1932)、
《历程》(المراحل)(1934)、
《打谷场》(البيادر)(1946)、
《拜物》(كرم على درب الأوثان)(1948)、
《世界的声音》(صوت العالم)(1949)、
《光与暗》(النور والديجور)(1953)、
《在风口》(في مهب الريح)(1957)、
《远过莫斯科和华盛顿》(أبعد من موسكو ومن واشنطن)(1963)等。
而在文学评论方面则著有文学评论集《筛》(1923)和
《在新筛中》(في الغربال الجديد)(1973)等。
其中对现代阿拉伯诗歌的创作形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文艺批评的任务在于像筛子把粮食和沙土分开一样,去鉴别文艺作品的优劣,揭示其美丑。此外,他还著有四幕话剧
《父与子》(الآباء والبنون)(1917)、
《约伯》(أيوب)(1967)等,
自传评论集《纪伯伦评传》(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1934)和自传
《七十抒怀》(سبعون)(1959)等。
努埃曼于1970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全集。鉴于他对黎巴嫩和阿拉伯文学的非凡贡献,1978年,黎巴嫩总统授予他国家最高勋章——“黎巴嫩杉树勋章。(徐娴编写)


ليست هناك تعليقات:

إرسال تعلي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