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旧文,是本人2005年底在香港城市大学“城市文化沙龙”的演讲稿,曾由新加坡《联合早报》转载。希望有助大家了解阿拉伯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要谈论阿拉伯文化的今天与明天,有必要对阿拉伯文化的昨天作一简要回顾,因为昨天为解读今天提供了线索,也能为预测明天提供依据。
公元7世纪兴起的伊斯兰教,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阿拉伯人凝聚起来,赋予他们神奇的力量,让他们走出阿拉伯半岛,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在阿拉伯人向外拓疆(Al-Futuhat)的过程中,阿拉伯人从落后的游牧民族,迅速成长为"整个中世纪高举文明火炬的人物"。在阿拉伯文明最为鼎盛的阿拔斯(Abasid)王朝,阿拉伯人怀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之间承前启后,又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充当媒介。他们在哲学、医学、数学、化学、天文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成就粲然,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也在广袤的伊斯兰大地留下了辉煌的文明遗迹。
然而,在阿拔斯王朝后期(公元13世纪)及之后的奥斯曼(Attomans)时期,一度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开始走向漫长的衰微期。与十字军的常年战争,以及内部无休止的内战,固然是导致衰微的重要原因,但阿拉伯人创造精神的消蚀,无疑还有着政治与军事之外的原因。一些有见地的阿拉伯学者认为:以阿维罗伊(Averroes,即伊本·鲁世德
Ibn Rushd)和穆尔太齐赖(Mu'tazilite)学派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被以安萨里(Al-Ghazzali)为代表的较为保守的正统经院教义所取代,是阿拉伯思想史上的一大悲剧。正统的经院哲学将伊斯兰教支撑到现在,而基督教世界在新教革命和文艺复兴之后却已突破了自己的经院哲学;从此,西方继续前进,而伊斯兰世界却在原地停留。
这一简要的历史回顾可以传达三个信息:一、伊斯兰教本身并不对文明发展构成障碍(虽然公开或私下持有这种观点者也大有人在);二、阿拉伯世界在中古与近现代都未曾出现深刻的文化变革与反思(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或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世纪的所有价值都被带到了现代;三:当今面临困境的阿拉伯文化,不仅与西方现代先进文化思想脱节,而且与阿拉伯古代遗产中最有价值的传统脱节。
那么,阿拉伯文化的今天--即现状--如何呢?坦率而言,这一现状不仅令阿拉伯人沮丧,也令我这样研究、喜爱阿拉伯文化的外国人痛心。阿拉伯文化的现状,与阿拉伯社会不幸的现状有着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的联系。媒体上屡屡可见的坏消息,国际与地区组织发布的令人不安的统计数字,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给人的亲历感受,都在证实着阿拉伯社会与文化面临的严重危机。
造成危机的原因何在?阿拉伯人不无道理地认为:政治专制与外来干涉是造成阿拉伯危机的原因。但不是所有阿拉伯人都意识到:阿拉伯人自身的文化与思想观念,乃是他们身处危机的深层原因。可以说,统治者的专制,霸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干涉,大众落后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合力造成了当今阿拉伯世界的深重危机。
既然今天的话题是"文化",我想以一个对阿拉伯思想文化动态关注多年的旁观者、研究者的身份,谈谈在我看来当今阿拉伯文化、思想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一:阿拉伯文化具有明显的"尊古"特征。当代阿拉伯知识界的有识之士,对此也不乏精辟的论述。如有人指出:
"阿拉伯民族受过去的影响,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人们膜拜过去,把过去视为未来的最佳典范。"还有人说:"传统被罩上神秘的光环,具有凌驾于当代价值之上的显著的吸引力和权威。思想冒险就是出格。因此,前人对后人构成思想压力,后人只能无数次围绕着前人的言论转圈。"另有人指出:"在伊斯兰阿拉伯思想领域,因袭前人的思想仍然排斥理性思维,仿效依然阻碍着创新,古旧依然在同现代搏斗。"总之,阿拉伯文化中存在着某些"颂扬过去,鄙视现在,畏惧将来"的因素。
如果说,在阿拉伯各国独立前后,有着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世俗思想的知识分子,还经常对历史有所批判的话,那么,在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1967年战败以后,恋古及复古的保守思想在民众及知识界逐渐占据上风。各种主义、思想实践的失败使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于是希望从历史中寻找出路。他们尤其怀念自伊斯兰教创立到迅速向外扩张的短短几十年历史,认为只有那段历史体现了最纯洁的道德和最崇高的理念;而以开放和包容为主要特征的阿拔斯王朝前期鼎盛时期,却受到有意的冷落,因为这段历史虽然辉煌,但不能为他们保守、封闭的政治社会主张服务。他们不仅对历史遗产任取所需,而且还有意美化历史,赋予历史虚幻的光环。阿拉伯民族的境遇又一次提供了这样的教训:灿烂的历史(或曰"传统"、"过去"、"遗产"),既可能成为后代取之不尽的财富,也可能成为他们实现现代复兴的包袱。
二:现当代阿拉伯与西方交往的不幸经历,造成许多阿拉伯民众对西方、特别对美国怀有愈来愈深的不满与怨恨。遗憾的是,这种憎恨还在客观上妨碍了人们冷静、理性地看待西方:为数不少的民众不但厌恶西方的政治与外交,而且对源自西方的思想及价值观表示怀疑乃至拒斥,因为西方--特别是美国--支持阿拉伯的敌人以色列。以色列似乎成了一个符咒,左右了许多阿拉伯人对西方的理解。他们看到的西方,是糜烂腐朽而行将崩溃的;而东方,尤其是伊斯兰,代表与之相对的另一维度,高尚而纯洁,是精神与道德的化身。于是,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科学理性与人文主义精神,民主政治与法制思想,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及管理经验等等,都从他们的视野里退隐。将伊斯兰和阿拉伯当今的困境,都诿过于暗中作祟的以色列或美国,这是最时髦的话语;而与西方有关的一切,都可能受到质疑。由于这种心态作祟,相当一段时间以来,阿拉伯世界很多倡导理性、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价值的有识之士,都曾遭受过来自多方的诽谤与干扰同样。因此,"现代化"成了值得怀疑的字眼,全球化则被视为"美国化"的代名词。一些知识分子片面强调民族"身份"或"特性",有意无意地排斥现代价值,思想趋于保守与封闭。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主要阿拉伯国家近年来弥漫着借反以色列之名排斥异己、打击他人的风气,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动辄被扣上"宣扬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背叛国家民族"的罪名。这些罪名,连同宗教保守势力惯用的"叛教"、"渎神"的指控,制造了大量禁锢思想的悲剧,知识分子受到围攻、拘禁、放逐、被勒令离婚乃至遭到谋杀的案例,在很多国家频频发生,文化思想界呈现出人人自危的僵滞局面。
三:不少人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伊斯兰教的精髓,他们忽视《古兰经》产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对其理解颇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之处。他们还往往唯我独尊,对其他文化缺乏客观认识,并片面夸大宗教的功能,信奉虚幻的精神万能。对伊斯兰教的种种曲解,在阿拉伯社会当今宗教生活中有多种表现,9·11事件后,不少阿拉伯知识分子都在反思其中的弊端,认为当今阿拉伯世界存在一种披着宗教外衣的
"愚氓文化",这种文化为本·拉登等少数宗教极端分子提供了思想温床。这些人以真主在人间的代言人自居,热衷于约束行为,禁锢思想;他们拒斥现代文明的价值,以中世纪式的仇恨眼光看待"异教徒"或"渎神者",不惜以极端的暴力方式表达他们的仇恨。当今恐怖主义从中东向世界蔓延,固然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而极端分子扭曲的宗教观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文化氛围不仅造就了少数宗教极端分子,也妨碍了广大阿拉伯穆斯林民众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的宗教及现实世界。在保守、僵化气氛盛行的社会中,普通民众往往通过宗教消解现实生活的苦难,在思想上、行动上养成墨守陈规的惰性。他们或听天由命,以宿命的观点看待现实,或以精神胜利法自慰,以信仰与道德的高贵傲视外人。因此,在现世的奋斗与超验的希冀之间,人们失去平衡,较少致力于改变现实的处境,而将更多的希望寄托于来世。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阿拉伯人文化观念中的弊端,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但绝非当代所有阿拉伯人的写照,对阿拉伯人的认识不可一概而论。意识到阿拉伯世界的多样性对于全面、客观了解阿拉伯事务十分必要。事实上,这一多样性常常被人忽视。近代以降,阿拉伯思想界一直不乏严肃批判民族劣根性的有识之士。9·11事件以来,许多知识分子更是疾呼:观念与心态的落伍是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现在该是深刻反思、革故鼎新的时候了。他们的呼吁虽远未形成全民共识,但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阿拉伯文化能否走出困境,拥抱明天,再创辉煌?人类文明的历史表明,社会的大变革、大进步,总是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和前提的。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拉下神坛,为现代中国的思想进步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破除了对于教条式马列主义的迷信,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样,客观、冷静地审视、清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已有的思想文化土壤上,建设合理、健康、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也应该是走向明天的阿拉伯人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历史告诉我们:阿拉伯人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也是历经苦难而不屈的民族。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阿拉伯人的明天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已故叙利亚作家萨阿德拉·沃努斯(Saad
Allah al-Wanus)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们注定要怀有希望,今天的一切不可能是历史的终结。
ليست هناك تعليقات:
إرسال تعلي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