الاثنين، 13 يونيو 2016

/// 《 阿拉伯文学通史》序// 作者:仲跻昆

拙著《阿拉伯文学通史》已于2010年底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且已于北京大学举行过首发式
全书分上(古代)、下(现代)两册,每册分五编,共十编。每册的开头(第一编与第六编)分别简要介绍阿拉伯古代与现代的历史、文化背景,阿拉伯古代与现代文学与世界其他文化、文学的关系,阿拉伯古代、现代文学概观等。使人读后即可对阿拉伯古今文学有一个基本的总体地了解。古代部分基本是按历史时期分编与章节;现代文学部分则是按地区、国别讲述。书中对阿拉伯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与现代各个国家文学的渊源、流变、现状、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诗人及其代表作都尽力作了详略有致的分析、介绍,尽力使这部文学史做到更完整、更科学、更系统
在此发表自序,颇有些为自己的作品做广告借以推销之嫌


阿拉伯文学通史》序
近来,人们的一大热门话题是"全球化""多元化"。其实,这个世界自古就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星球。古今中外的学者曾将有史以来人类的文化划为若干文化圈,或分成若干文化体系。但无论怎么划,怎么分,无庸置疑,源远流长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同中华民族文化一样,是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体系之一。它曾以其辉煌的成就彪炳于世,在世界文化史上起了承前启后、融贯东西的作用,为欧洲的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
阿拉伯文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东方文学及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古时代的阿拉伯大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阿拉伯古代文学同中国古代文学一样,群星璀璨,佳作如林,是世界文学史最光辉的篇章之一。现代的阿拉伯世界包括20余国家,其所在的中东地区已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热点;以诺贝尔奖得主纳吉布·迈哈福兹及其作品为代表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已在世界现代文学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阿拉伯文学发展历程与现状与我国文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反映出阿拉伯历代的政治风云变化与社会现实变革
对阿拉伯古今文学研究与介绍的重要意义是毋庸赘言的
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我国,长期以来,因受  "欧洲-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对东方文学的译介、研究远不及对西方文学的译介、研究 ,而在东方文学中,对阿拉伯文学的译介、研究又远不及对日本、印度文学的译介、研究
从阿拉伯文译成中文的工作虽早在19世纪就已开始,但那时只是有些回民学者出自宗教的目的翻译了《古兰经》部分章节和蒲绥里的《天方诗经》等
20世纪五十年代前,绝大多数的中国读者对阿拉伯文学的了解,仅限于部分学者在20世纪初始从英文译本转译过来的《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的片断故事。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先生于1923年从英文译的纪伯伦的几篇散文诗,冰心先生于1932年译的纪伯伦的《先知》(原著为英文),是我国对阿拉伯现代文学最早的译介。郑振铎(西谛,1898~1958)先生多据英国学者约翰•德林克沃特(John Drinkwater 1882~1937)的《文学纲要》编译而成的《文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27年),全书上下两册,共约2200页,对阿拉伯文学的介绍只占25页,算是当时我国对阿拉伯文学最全面、系统的介绍了
阿拉伯语教学,虽从1946年起开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的课堂,从而结束了历来这种语言多半只限于在回民经堂里教学的状况,但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在当时设有阿拉伯语专业的七、八所高等院校中,基本上只有语言教学,很少有关文学的课程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阿拉伯各国人民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为了配合当时中东政治形势的发展,为了表示对兄弟的阿拉伯人民正义斗争的支持,当时在我国出现了介绍阿拉伯文学的第一次高潮,翻译出版了诸如《埃及短篇小说集》、《黎巴嫩短篇小说集》、《阿拉伯人民的呼声》、《约旦和平战士诗歌选》、《流亡诗集》等阿拉伯文学作品。但这些译作多半是从俄文转译的。直接从阿拉伯文译成中文的则是凤毛麟角,如纳训先生所译的《一千零一夜》、林兴华先生所译的《卡里来与笛木乃》等
1966年至1976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大革文化命,阿拉伯文学的翻译与研究自然处于停滞状态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带来了阿拉伯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在中国的新兴
为了打破"欧洲-西方中心论",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中文系开设了"东方文学史"课(在这之前,所设的"外国文学史"课则只讲西方文学),并成立了"东方文学研究会"。众所周知,阿拉伯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学史"课的开设,引起教的人和学的人对阿拉伯文学的浓厚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的译介和研究
同时,设有阿拉伯语专业的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阿拉伯文学史"和各种有关阿拉伯文学的课程。部分院校还肩负起培养阿拉伯文学专业研究生的任务。还应指出的是,以1987年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成立为标识,在中国,一支研究阿拉伯文学的队伍已经基本形成,并日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一切无疑也促进、推动了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的译介和研究
有关阿拉伯文学史的介绍,最早是从翻译引进开始的,如英国基布(Sir Hamilton Alexander Rosskeen Gibb 1895 - 1971)的《阿拉伯文学简史》(陆宯修、姚俊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埃及绍基• 戴夫(Shawqī Dayf 1910-2005)的《阿拉伯埃及近代文学史》(李振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黎巴嫩汉纳•法胡里(Hannā al-Fākhūrī 1916- )的《阿拉伯文学史》(郅溥浩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等
此后,伊宏著的《阿拉伯文学简史》(海南出版社,1993年)、蔡伟良、周顺贤著的《阿拉伯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及由季羡林主编的《东方文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仲跻昆撰写的阿拉伯文学部分,都对阿拉伯古今文学作了详略不等的介绍。而由高慧琴、栾文华主编的《东方现代文学史》(海峡出版社,1994年)李琛、伊宏撰写的阿拉伯文学部分,及仲跻昆著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史》(昆仑出版社,2004年),则进一步对阿拉伯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重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作家、诗人做了更为系统、详尽的介绍
但我觉得我们似乎还是亏待了阿拉伯文学;觉得自己还没有尽职尽责
从小时候就沉迷于《一千零一夜》中,向往"天方"那块神秘的地方,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六十年代开始教阿拉伯语,八十年代开始专攻阿拉伯文学,至今,我就像电影《红菱艳》中那个穿上红舞鞋的人,与阿拉伯语言、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教、译介、研究......鸡零狗碎的也算有些成果。只是人生苦短,我觉得阿拉伯文学、文化真好像是辽阔无边、深不可测的海洋,我只能算是在岸边戏水。对于阿拉伯文学,我也只能说是刚入门,远不到""。作为中国对阿拉伯文学译介、研究队伍的排头兵,如何尽力让有13亿人口的中国读者能更好、更全面、系统地了解灿烂辉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阿拉伯古今文学,始终是我萦绕于怀的心结
阿拉伯文学通史》的付梓出版,算是我交了一份答卷,了却一份心愿
毋庸置疑,阿拉伯文学在东方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其内容极其丰富。不仅整体的阿拉伯文学史可以写成详细论述的鸿篇巨制,而且对其中有关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种体裁、一类题材,一个流派的文学,乃至对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一部作品的论析,都可以写成一部或几部乃至几十部、几百部的专著。但就目前的状况看,我们似乎还不是要求锦上添花的时候,而是要雪中送炭。因此,我明知自己的这部《阿拉伯文学通史》仍很粗浅,只能算是史略,史纲,虽然未必挂一漏万,但总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算是披头散发的初稿,""稿。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把它作为一块砖,抛出来,以期引来众多的玉
不过,敝帚自珍,我可聊以自慰的是本书也有一些特点
首先,是内容广泛,鲜活,时间与空间跨度大:作为一部文学通史,本书分上(古代)、下(现代)两卷。值得提及的是,本书之"现代"的时间涵义是相对于"古代"而言,实际上是包括了自19世纪初直至当今的近代、现代与当代。因为阿拉伯的文学史通常只分"古代"al-Qadīm)与"现代"(al-Hadīthal-Mu‘āsir),我们也"入乡随俗"
但很多《阿拉伯文学史》只论述到19世纪前的阿拉伯文学,其实只是阿拉伯文学的古代部分,或可称"阿拉伯古代文学史"。如上述汉密尔顿•阿•基布的《阿拉伯文学简史》的下限是1800年。被认为是当代权威的埃及学者邵基·戴伊夫的十卷本的《阿拉伯文学史》(开罗,知识出版社,1960-1995年)计5378页,也是写到现代复兴前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代为止。而这些只是我们这本《阿拉伯文学通史》上卷(古代部分)论述的内容。只不过我们是依照大多阿拉伯文学史传统的分期,即:贾希利叶时期(474-622)、伊斯兰时期(622-750)、阿拔斯朝时期(750-1258)与近古时期(1258-1798)。不像 基布在《阿拉伯文学简史》中那样,把它分成什么英雄时代、发展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也不想像邵基·戴伊夫那样标新立异,将阿拔斯朝划至公元945年,而将其后称之为"诸朝列国时期(‘Asr ad-Duwal wa al-Imārāt"945-1798)。
至于现代部分,阿拉伯世界出版的多为国别文学史,即使一些号称"阿拉伯文学史"(或应称"阿拉伯文学通史")的现代部分,也往往只论述到埃及、黎巴嫩(包括旅美派文学),最多再加上伊拉克、叙利亚的个别知名诗人,对海湾地区、马格里布地区、也门、苏丹、约旦、巴勒斯坦的文学几乎是只字不提。还有,一般阿拉伯现代文学史的内容大都只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为止,涉及的作家及其作品也大多是已不在世、盖棺论定的。我原本也想照此办理,但我考虑到:如果那样,只能是照例介绍一下现代文学发展较早、较快的阿拉伯国家的现代文学历程及其著名的作家、诗人,而对现代文学发展比较滞后的其余国家的情况只好略而不谈或一带而过。这显然不太公平,也达不到全面介绍阿拉伯现代文学的目的;特别是阿拉伯作家协会选出的20世纪105部最佳阿拉伯中长篇小说,作者多为"六十年代辈"的作家--20世纪六十年代才登上文坛的作家;作品也多为20世纪后三十年代发表的。作为21世纪出版的《阿拉伯文学通史》对此当然不能置之不理,故而,对于这105部作品及其作者,我尽量作了一些介绍。因此,本书内容的下限是21世纪初的当今,内容比较"鲜活"
据我所知,目前,包括阿拉伯世界在内,中外还没有一部阿拉伯文学史,在时空上有这样大的跨度,特别是在阿拉伯现代文学部分,对近二十个阿拉伯国家的现代文学既有总体论述,又分国别论述的。本书不仅对走在阿拉伯现代文学先头的埃及、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文学做了较多的论述、介绍,同时,对相对发展滞后的其它阿拉伯国家、地区的现当代文学也做了相应的论述、介绍
其次,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不外乎由两部分构成:资料和观点。阿拉伯国家出版的文学史,作者往往囿于民族、政治、宗教信仰......,西方作者写"阿拉伯文学史",又往往囿于其"欧洲中心论"及其它原因,他们在论述作家、作品时,当然都有各自的观点,但难免会有偏颇之处。在阿拉伯世界,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家被吊销了国籍,长年流亡在外;有些举世闻名的作品却被列为"禁书"......诸如此类,当是政治、宗教与文学有时抵牾的例证。不同作者写出的文学史可能对古今一些知名诗人、作家、作品取舍不同,褒贬不一,也是不争的事实。我有我的价值观,我的视角,我的观点,我在对作家、作品论述、评价中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公正。这部《阿拉伯文学通史》自有它的独特之处,而有别于他人所写的相关作品
如在阿拉伯古代文学部分,除一般公认的著名诗人、作家、作品外,我还有意用相当多的篇幅论述了反映当时贫苦下层生活的民间诗人及其作品。被高尔基誉为是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的《一千零一夜》,曾一度(19855月)被埃及道德法庭宣布为"淫书""禁书",在邵基·戴伊夫十卷本共计5378页的《阿拉伯文学史》中只占有一页的介绍;在阿拉伯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流传程度甚至胜过《一千零一夜》,被西方的某些东方学者称作《阿拉伯的伊利亚特》的民间传奇故事《安塔拉传奇》,在邵基·戴伊夫的同一部文学史中也只有不足一页半篇幅的介绍。我在《阿拉伯文学通史》中,却分别对这两部名著设有专章分节以较多的篇幅予以论述
又如对于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介绍,现有的阿拉伯文学史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上述黎巴嫩学者汉纳•法胡里的《阿拉伯文学史》,原书头版出于1960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登上文坛的作家、诗人只字未提;即使对20世纪前半个世纪已经享誉于阿拉伯文坛的诗人、作家,相对说来,作者也是对黎巴嫩籍的介绍偏多、偏细,而对诸如埃及的台木尔、陶菲格•哈基姆,突尼斯的沙比......这些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巨擘也是只字未提。绍基• 戴夫初版于1961年的《阿拉伯埃及近代文学史》(亦可译为《阿拉伯埃及现代文学史》)亦难免有同样的局限性,如书中对纳吉布•迈哈福兹(Najīb Mahfūz1911~2006)只是提了一下,而对另一些著名的小说家如尤素福·伊德里斯(Yūsuf Idrīs1927~1991)、尤素福·西巴伊(Yusūf as-Sibā‘ī,1917~1978)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Ihsān Abd al-Qudūs1919~1990)等则连提都没提。在这些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中,找不到兴起于20世纪四十年代末的阿拉伯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及其作品的介绍,更不要说在他们之后成名的诗人了;也几乎找不到有关阿拉伯作家协会选出的10520世纪最佳中长篇小说及其作者的介绍与评论。而我则不能不在这部《阿拉伯文学通史》中尽力弥补这些不足
还有,阿拉伯民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诗歌一向是阿拉伯文学的骄子,被认为是阿拉伯人的文献与档案。它像一面镜子,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现实。要想了解、认识阿拉伯的历史、社会、文化、文学,了解与研究它的诗歌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本书对阿拉伯古今的诗歌、诗人做了相当篇幅的论述。为此就要引述、译介部分原诗。译界公认"译事难,译诗尤难",有人甚至认为诗不可译。但本人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翻译,且要本着自己在翻译时的一贯主张--"既要对得起作者,也要对得起读者",译出的诗句既要基本忠实原意,中国读者读起来还要像诗,有诗的味道。同样,阿拉伯有些散文,也颇具艺术特色,如古代的一些讲演词,特别是阿拉伯的"玛卡梅",讲究音韵铿锵、文辞骈俪, 为便于我国读者对这些诗文特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我对书中引用的诗文的翻译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也算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吧
为使脉络清晰些,阅读起来方便些,本书在编排上,如前所述,分上(古代)、下(现代)两册,每册分五编,共十编。每册的开头(第一编与第六编)分别简要介绍阿拉伯古代与现代的历史、文化背景,阿拉伯古代与现代文学与世界其他文化、文学的关系,阿拉伯古代、现代文学概观等。使人读后即可对阿拉伯古今文学有一个基本的总体地了解
古代部分基本是按历史时期分编与章节:第二编是伊斯兰教兴起前--贾希利叶时期(475-622)的文学;第三编是伊斯兰时期(622-750)的文学,其中又分两个时期,即伊斯兰初兴时期(622-661)与伍麦叶朝时期(661-750);第四编是阿拔斯朝时期(750-1258)的文学,其中又分三个时期,即阿拔斯朝第一时期(750-847)、阿拔斯朝第二时期(847-945)与阿拔斯朝第三时期(945-1258);第五编则是将安达卢西亚文学(711-1493)与阿拉伯近古时期(1258 -1798)的文学合为一编讲述
现代文学部分则是按地区、国别讲述。其中前两编是讲亚洲阿拉伯国家:第七编是讲沙姆地区国家的文学,其中分别论述了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与旅美派文学;第八编是论述泛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的文学,包括伊拉克、也门及海湾六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与卡塔尔。后两编是论述位于非洲的阿拉伯国家现代文学的:第九编是讲述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与苏丹的文学;第十编则是讲"马格里布"即西北非地区阿拉伯国家的文学,其中包括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与利比亚的文学
书中对阿拉伯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与现代各个国家文学的渊源、流变、现状、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诗人及其代表作都尽力作了详略有致的分析、介绍,尽力使这部文学史做到更完整、更科学、更系统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本书也难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这一点,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敬请诸君读后不吝指教。我希望有机会再版时,经补充、修正,让它更完美一些

分享

ليست هناك تعليقات:

إرسال تعلي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