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北京大学还是其它院校的阿拉伯语专业的毕业生或在校的师生,阿语界的同行们,都永远不会忘记马坚这个名字,不会忘记马坚教授的功德。
马坚先生是北京大学原东方语言文学系的创始人之一,更是阿拉伯语系(专业)的开山鼻祖,是新中国阿拉伯语界的“祖师爷”。
新中国阿拉伯语界的“祖师爷”——马坚教授
一、 一马当先 马到成功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原东语系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自开创以来,至今已有上千名男女毕业生。其中不少人脱颖而出,在教育、科研、外事、文化、经贸等战线上肩负着守关把口的重任。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从北大“嫁”出去,另起炉灶、另立门户设立阿拉伯语言专业(系)的,在上世纪已有 7、8所高等院校,现今更多达二、三十所,这还不算各地民办的阿拉伯语学校。培养的阿拉伯语人才也该是成千上万了,在国内外从事各种相关的工作。 无论是北京大学还是其它院校的阿拉伯语专业的毕业生或在校的师生,阿语界的同行们,都永远不会忘记马坚这个名字,不会忘记马坚教授的功德。
马坚先生是北京大学原东方语言文学系的创始人之一,更是阿拉伯语系(专业)的开山鼻祖,是新中国阿拉伯语界的“祖师爷”。 那是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由西南昆明迁回北京的北京大学筹建东方语言文学系,经向达教授和白寿彝教授的推荐,由文学院院长汤用彤教授代表北大邀请马坚先生来校任教。1946年夏末,经学校安排,马坚先生偕夫人马存真女士从云南经香港、上海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使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正式进入高等教育体制,从而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新时代。可谓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东语系首任系主任季羡林先生在回忆这件事时曾说:“马坚先生于1946年夏季来到北大。我于这一年的深秋来到北大。不久金克木先生也来到了,加上原来在北大的王森先生,我们4个人,在校长胡适先生和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的领导下,共同创办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经过历届许多先生的共同努力,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的外交人才,还有其他方面的人才。马坚先生功不可没。”
马坚先生,字子实,1906年6月6日出生于云南省个旧市沙甸的一个普通回族农民家庭中。1931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于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后,由中国回教学会选派,随中国首批留埃学生团赴开罗。1935年取得了爱资哈尔大学预科毕业文凭,1939年又以优异的成绩于阿拉伯语文学院(العلوم دار)毕业,同年归国。 在我国,虽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曾出现过一些伊斯兰学校,但从总体上讲,数百年来中国的阿语教学的主体一直在清真寺。那种教学由于内容陈旧、方法落后,难以满足培养高层次阿语人才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马坚先生青年时代便立下宏愿:在中国发展阿拉伯语教育,推广阿拉伯语。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46年北大初建东语系时,邀请当时因已有颇多著译而享誉国内外的年轻学者马坚先生领衔创办阿拉伯语专业,这是众望所归、非他莫属的事;对于马坚先生本人来说,则是实现他多年夙愿、大展宏图的天赐良机。 万事开头难。1946年秋季开学后,从成达师范阿语专修班转来10多名学员,成为北大东语系阿语专业的第一批学员。当时全专业只有马坚先生一个教师。他拳打脚踢,一个人开了几门课。当时没有阿文打字机,身为教授的马坚先生除备课上课外,还亲自刻印阿文讲义。他每周有好几次要从东四十条北大宿舍步行到沙滩红楼去上课。业余还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修润《古兰经》译稿,并加以注释。 此后,特别是自1949年暑假原设在南京的东方语专合并到北大东语系后,马坚先生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局面虽已改变,阿语专业逐渐有了一个兵强马壮的教学班子,但马先生肩负的重任并没有减轻。他除了担任教研室主任外,还担任系务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此外,1949年,他曾以穆斯林杰出人物资格,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从1954年到逝世,他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是伊斯兰协会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并曾任亚非学会理事等职。
千头万绪,马坚先生认为教学工作是根本。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阿拉伯语专业的建设方面,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选编等。他先后为学生选编了阿拉伯语初级读本、阿拉伯语高级读本、阿拉伯语文学选读本等教材。更为重要的是他编写了一套语法教材,不仅系统地归纳了阿拉伯语语法的规律和特点,而且科学地确立了阿语语法术语的一整套中文译名,这是马坚对中国阿拉伯语教育事业的一大贡献。他主编的《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更是至今学习阿拉伯语或从事阿拉伯语工作的人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ليست هناك تعليقات:
إرسال تعلي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