الأربعاء، 20 سبتمبر 2017

中国学者呼吁:为海上丝绸之路拍一部电影


每当谈到丝绸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丝路花雨》所颂歌的那条通往西域的大道。不错,那是从西安通往西方直至欧洲的丝绸之路。这条路形成于秦末汉初,在长安、洛阳以西分成南北中三条路。丝绸之路开始并不是以运送丝绸为主要货物,而是以贩运青金石为主。据记载,公元前31世纪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已在我国出现,而在埃及考古发现的丝绸残片已是公元前1070年左右。中国的丝绸受到人们的青睐,后来德国李希霍芬在19世纪末将这条路誉为“丝绸之路”。其实这条路有若干个名字,如“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等等。这是一条陆上物资交流的通天大道,友好交往的通途,文化交流的通衢。
  那么,有没有海上丝绸之路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有海丝之路,而且它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海丝与陆丝一样,也分做三条曰东洋航线、西洋航线和南洋航线。这条路上发生了许许多多有声有色的活剧,如鉴真东渡;中国航海家汪大渊十年中两度访问摩洛哥,奉献了一部《岛夷志略》;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将《郑和航海图》以及《瀛涯胜览》和《星搓胜览》留给了后人;阿拉伯著名小说《一千零一夜》描述了辛伯达七次出海,曾经到达广州的故事,演绎成阿曼仿古木船苏哈尔号利用观星定位之法,经历一年时间从阿曼到达广州,至今这艘仿古船还留在广州供人们参观;阿拉伯航海家伊本·马吉德曾经作为领航员将达·伽马领过了印度洋。最值得一提的,则是摩洛哥旅游家伊本·白图泰不远万里,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中国游历的故事。
  伊本·白图泰一生中有28年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大地上周游,访问了近三十个国度。写出了一部洋洋洒洒180万字的鸿篇巨制,记录了十四世纪中叶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游记文学。它问世后600多年才有了汉语的全译本,而且译者还写出了《伊本·白图泰从摩洛哥到中国纪行考》一书,对中外学者的错谬进行了考证并予以纠正。因此,摩洛哥伊本·白图泰学泰斗说:“中国的伊本·白图泰所翻译的《异境奇观》是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最完整的版本。”全译本于2008年问世,定名为《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这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汉语全译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2013年多哈召开的国际会议,在莫扎王妃关怀下授予译者“伊本·白图泰翻译奖”。《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一问世,就被阿拉伯国家的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作为珍本书收藏,摩洛哥政府还将其作为国家级礼宾礼品书,赠送外国贵宾。
  伊本·白图泰1346年来到中国泉州,开始了他的远东华夏游。在中国走访了泉州、广州、杭州、汗八里、京杭大运河,真实地记录了元朝末年中国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状况。这是任何一位外国旅游家所无法望其项背的。他所记录的《偷桃》故事,竟然比蒲松龄早了300多年,成了大千世界中第一位记录《偷桃》的人。
  《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是在《马可·波罗游记》出版发行之后58年才成书的,呈递给马林王朝国王。可惜的是,国王认为这是稀世之宝书,命令将其收藏于皇家书库中,密不外传。因此,尘封了486年之后,1840年才得以重见天日,被译成葡萄牙语。19世纪被译成法语、拉丁语等。到了1929年,才被第一次译成英语,而且是简缩本。全译本的出现已经是1958年,据成书年代相去604年了。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据统计才有40多个版本。可见,“密不外传”对其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照此看来,本书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太晚。在英译成书之前的1924年,书中关于伊本·白图泰中国纪行部分已被张星烺教授译成汉语。85年之后,《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终于在华夏大地上诞生了。这是中阿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产物。标志着中阿关系在新世纪里向着纵深发展。对于研究重建21世纪“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应该说,我们对此书研究推广的还非常不够。自从本书问世以来,我曾在多个国际和国内场合呼吁,将其改编成电影,并曾几次向摩洛哥大使建议。最近摩洛哥大使在“和苑和平节”上见到我时,主动对我说,他此次回国述职时,已经跟摩洛哥外长提出这个问题,此前他也向中国外长提出有关建议。现在看来需要由双方组成一个混合委员会,共同研究如何进行。我听到这个消息倍受鼓舞,觉得如果中摩双方政府肯牵头的话,这个事情就好办多了。因此,我借此机会再次呼吁社会贤达,抓住机会赶快行动起来,尽快将电影拍出来,为重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阿文化交流贡献一份力量。(作者李光斌是《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文全译本译者、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终身顾问)

ليست هناك تعليقات:

إرسال تعليق